卓鲁魏刘列传 白话文翻译

卓茂,字子康,南阳郡宛县人。卓茂的父辈、祖父辈均做过郡太守。在西汉元帝朝,卓茂到长安求学,拜博士江生为老师,学习《诗经》、《礼经》、历法和算术,对老师教授的学问,深入钻研,被人称为通儒。卓茂为人谦恭,宽厚仁爱。家乡的故旧朋友,即使品行、学识与卓茂相差无几者,莫不敬仰卓茂。

后来,卓茂在丞相府担任长史,侍奉丞相孔光,孔光认为卓茂是一位忠厚长者。有一天外出,有人误认卓茂的马。卓茂问:“你丢失马匹有多久啦?”对方答:“有一个月。”卓茂的这匹马已经拥有数年,卓茂知道对方一定是认错了马,然而,卓茂还是把马从车上卸下来,交给对方,自己拉着车回去,同时,卓茂回过头来,告诉对方:“如果找回你的马,请到丞相府把这匹马还给我。”又过了几天,马主人找回丢失的马,牵着卓茂的马,到丞相府送还卓茂,叩头向卓茂谢罪。卓茂就是这样,待人宽厚,不喜欢与人争执。

再后来,卓茂以儒学被举荐为宫中侍郎,在黄门担任给事,后又担任密县令。在任上,卓茂劬劳勤政,视百姓如子女,多行善事,以善政教化百姓,口中不出恶言。县衙里的官吏敬爱卓茂,不忍心欺瞒。有人告发属下亭长,说亭长接受了他人的米肉贿赂。卓茂支开身边人,问行贿者:“是亭长向你索贿,还是你有求于亭长,主动送礼予亭长?抑或是因为亭长有恩于你,为了表达谢意,送予亭长?”此人答:“是我主动送给亭长。”卓茂再问:“你送给亭长,他接受了,你为什么还要告他?”此人答:“我听说,有贤明之君,百姓不会害怕官吏,官吏也不敢收受他人的财物。我此前害怕官吏,送给亭长东西。亭长毫不推辞,接受下来,所以前来告发。”卓茂说:“你是个小人。人之所以与禽兽不同,是因为人有仁爱之心,懂得相互敬重。今天,邻里的老人相互间还要礼尚往来,相互馈赠,这种做法,叫作人之常情,以馈赠保持关系亲密,更何况普通官吏与庶民?官吏不应该做的,是倚恃手中的权力,强取豪夺。人居住的地方,往往四方杂处,因此要有礼尚往来,以此保持关系亲近。你不屑于这些,难道要远走高飞,不在人群中居住?亭长是一位善吏,每年过节时,馈送一些礼物,这也属于人之常情。”此人讲:“既然如此,那法令还禁止受贿干什么?”卓茂笑了:“设置法令,是为了禁止贪婪邪恶,礼仪所讲的,是顺乎人情。今天,我以礼仪教导你,你不会有怨言;如果我以法令惩治你,你也会措手顿足!比方说一家之内,小过可以责备,大罪则要受到法律惩治,甚至杀头。你回去想想这些道理!”此人接受卓茂的教导,回去了,被告的亭长感谢卓茂宽厚。最初,卓茂在密县任上,废置一些法令,县衙官吏讥笑卓茂,邻县人听说了,也认为卓茂的行政能力不强。河南郡让卓茂代理县令,卓茂没有因为此事而心生怨恨,泰然处理政事。几年后,县里的教化收到效果,路人道不拾遗。西汉平帝年间,天下发生蝗灾,河南郡有二十几个县遭灾,蝗虫却没有飞入密县,河南郡督邮向太守报告此事。起初,太守并不相信,到密县来调查,亲眼见到后才相信。

当时王莽在朝中执政,设置大司农六部丞,劝农稼穑,卓茂升任京部丞。密县人无论老幼,流着眼泪为卓茂送行。及至王莽居摄政位,卓茂以有病辞职,返回家乡,在郡府掾史的门下担任祭酒,不再出仕为官。

更始帝即位,拜卓茂为宫中侍中、祭酒,卓茂跟随更始帝来到长安。当卓茂发现更始帝朝政混乱,遂以年老乞骸骨,退休回家。

光武帝即位,首先征召卓茂,卓茂来到河阳县,谒见光武帝刘秀。光武帝下诏:“前密县令卓茂,注重品行修养,坚守节操,严于律己,以‘为人所不能为’名冠天下,应该受到国家尊重。在往昔,武王伐纣克殷,拥有天下,首先为比干的坟墓封土,在商容居住的闾巷树表,予以表彰。今天,朕拜卓茂为太傅,封为褒德侯,享受食邑二千户,赐予几杖、车马,衣服一套,绵絮五百斤。”又拜卓茂的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,拜次子卓崇为中郎,在黄门担任给事。

建武四年,卓茂去世,光武帝赐予棺椁茔地,身穿素服,亲临吊唁、送葬。

卓茂的嗣子卓崇继位,改封为泛乡侯,后来官至大司农。卓崇去世,嗣子卓棽(chēn)继位。卓棽去世,嗣子卓欣继位。卓欣去世,嗣子卓隆继位。和帝永元十五年,卓隆去世,没有子嗣,撤销封国。

最初,卓茂与同县人孔休、陈留县人蔡勋、安众县人刘宣、楚国人龚胜、上党郡人鲍宣志趣相同,不愿意在王莽新朝出仕为官,在当时享有盛名。孔休,字子泉,西汉哀帝初年,代理新都县令。此后,王莽篡权夺位,孔休辞官回家。及至王莽篡汉,派遣使者带着钱币、束帛延请孔休担任国师,孔休称病,在家中呕血,杜门不出,坚守节操。光武帝即位,访求孔休、蔡勋的子孙,赐予谷米,以表彰他们坚守节操,有德行。刘宣,字子高,是安众侯刘崇的堂弟,知道王莽早晚会篡汉,遂更改姓名,抱着经书,躲藏在林薮间隐居。

建武初年,刘宣走出隐居地。光武帝诏令刘宣,继承安众侯爵位,又擢拔龚胜的儿子为上谷郡太守。龚胜、鲍宣的事迹,在《汉书》里有记载。蔡勋的事迹在蔡勋的玄孙的传(《蔡邕传》)里有记载。

评论如下:建武初年,英雄并起,响应者遍地开花。豪杰据城坚守,遥相瞩望,国家陷入混乱,处于危难之际,朝廷无暇顾及地方治理。卓茂作为小官吏,没有什么特别才能,年迈体衰,已经七十余岁,光武帝首先予以表彰,以礼相待,委以重任。这与周代初期,武王伐纣克殷,拥有天下,首先为商容刻石里门,褒扬善行,燕昭王招贤纳士,为郭隗修建宫室,礼遇优渥,何其相似!在政策引导下,那些胸怀志向,欲施展抱负的士人,跨越关隘,远离家乡,涌进洛阳,在阙门前等候皇帝召见。人的性情,宽厚持中的,称为“仁”;遭人无故侵犯而不计较的,称为“恕”。以这种态度修身处事,在世间还有何怨言!

鲁恭,字仲康,右扶风平陵县人。鲁恭的祖先可追溯至鲁顷公,鲁国被楚国灭国,此后,祖先迁至下邑县,以“鲁”为姓。在汉代,家族世代有人为二千石官员。在西汉哀帝、平帝年间,鲁氏从下邑县迁至平陵县。祖父鲁匡,王莽执政时在朝中担任羲和。鲁匡善于权变,有计谋,号称“智囊”。父亲鲁某,建武初年担任武陵郡太守,在任上去世。当时,鲁恭只有十二岁,弟弟鲁丕七岁,昼夜啼哭,大放悲声。郡府官吏赠送的赙礼钱,母亲没有接受,带着棺柩返回家乡安葬。鲁恭服丧的礼数,超过成年人,乡里人为此称赞鲁恭。十五岁时,鲁恭与母亲、弟弟鲁丕一起住在太学,学习鲁《诗经》,鲁恭闭门诵读,谢绝客人及诸项杂事。兄弟二人被当时的儒者称赞,学士们争相向他们学习。

太尉赵熹欣赏鲁恭有志向,每年按时派儿子送来醇酒、粮食,鲁恭一概谢绝。鲁恭可怜弟弟鲁丕年幼,欲让弟弟先出仕为官,因此托病,不肯出仕。郡府多次以礼延请鲁恭,鲁恭谢绝延请。母亲逼迫鲁恭出仕,不得已,鲁恭西行至新丰县,教授经书。章帝建初初年,鲁丕被举荐为方正,鲁恭这才担任郡府官吏。太傅赵熹听说此事,召请鲁恭。章帝刘炟在白虎观召集儒生讨论经学异同,鲁恭以明经受召,参与讨论。

赵熹举荐鲁恭为直言,在公车署任待诏,后又担任中牟县令。在任上,鲁恭以德政教化百姓,不轻易动用刑罚。有许伯等人,为了争夺田产,对簿公堂。几任郡太守、县令拿不出判决结果。鲁恭担任县令,为他们评理,审断曲直。许伯当庭撤诉,二人争相自责,放弃诉求,退让田产。有一亭长,从他人那里借了耕牛不肯归还,耕牛主人向鲁恭告状。鲁恭召来亭长,再三敕令亭长归还耕牛,亭长不听。鲁恭叹息:“这是教化没有起到作用。”于是解下印绶,离开县衙。县衙的掾吏流着眼泪,挽留鲁恭。亭长顿时感到羞愧,归还主人的耕牛,主动走进县里监狱,甘愿受罚。鲁恭赦免了亭长,不再追究。县里的官吏、百姓人人敬服。章帝建初七年,郡、国发生螟灾,庄稼受到伤害,县界犬牙交错,螟灾却没有影响中牟。河南郡大尹袁安听说此事,怀疑报上来的情况不实,派仁恕掾史肥亲前往中牟县考察。鲁恭陪肥亲走到田间,二人坐在桑树下,有一只野鸡飞来,落在旁边,旁边有一名儿童。肥亲问:“小孩儿,你为什么不捉野鸡?”小儿回答:“这只野鸡正在育雏。”肥亲肃然起敬,向鲁恭辞别:“我此次来到贵县,是想考察一下君的治理。而今,螟虫不犯县境,这是一件异事;教化惠及鸟兽,这是两件异事;连孩子都有仁爱之心,这是三件异事。我再待下去,有碍贤者治理。”肥亲返回郡府,把在中牟县看到的情况,报告太守袁安。这一年,有嘉禾在鲁恭居住的厢房出现,袁安向朝廷上书,奏报中牟县的教化斐然,章帝很惊奇。在朝会时,章帝诏令百官举荐贤良方正,鲁恭举荐了中牟县的名士王方。章帝征召王方,乘坐公车来到京师,王方在朝中受到的礼遇与公卿举荐的贤良方正相同。后来,王方在宫中担任侍中。鲁恭在中牟县任职三年,被州部举荐为政绩优良,恰逢母亲去世,鲁恭要为母亲服丧,辞去官职。中牟县的官吏、百姓仍然思念鲁恭。

再后来,章帝拜鲁恭为侍御史。和帝即位初,朝臣廷议,和帝欲派车骑将军窦宪与征西将军耿秉远征匈奴。鲁恭上疏谏言:

陛下废寝忘食,劳神苦意,为军队出征忧心忡忡,欲安定北部边陲,为民除去边患,为后世人留下万世太平。臣思忖,认为这样做未必合适。社稷大计,万民生机,在此一举。数年来,庄稼歉收,百姓粮食不足,仓廪空虚,国家没有储备。恰逢国家遭遇国丧(章帝驾崩),人心恐慌。陛下秉持大圣之德,兼有仁孝之心,服丧三年,朝政皆由宰相代理。百姓三个季度没有听到皇帝出行的警跸声,心中莫不猜想皇帝如今怎样,惶恐不安,可是又听不到宫中的消息。现在正当春暖花开之际,朝廷欲征发徭役,出兵远征,扰动天下,以战事结怨于戎狄,这绝非国家之福。在改元之际,应该兼顾内外。
天生万民,上天爱其所生,犹如父母爱护孩子。一旦有一物不能安处其位,则上天就会显示异象,更何况于人?因此,爱人者,必有天报。在往昔,周太王重视人命,为躲避戎狄离开邠地,获得上天保佑。戎狄,是四方异气所生,天性傲慢、无礼,与禽兽没有区别。一旦与国人杂居,就会扰乱时气,令善人受辱。按照圣王的做法,对他们仅实行怀柔、羁縻。
而今,边境没有战事,应该勤修仁义,无为而治,帮助边郡的百姓家给人足,安居乐业。以道义治理天下,阴阳和谐,风调雨顺,也会惠及远方,戎狄会通过多重翻译,前来朝贡。《易经》讲:“有孚盈缶,终来有它吉。”意思是说,甘甜的雨水,装满水缸,一定会带来吉祥。以德胜人者昌,以力胜人者亡。而今,匈奴被鲜卑压迫、屠戮,远远躲在史侯河以西,距离边塞有数千里。如果汉军趁着匈奴虚弱无力反抗之际进攻匈奴,这不是以义兵远伐戎狄。前太仆祭肜率领汉军出征塞外,没有看到一个匈奴,在当时,汉军已经疲惫不堪。西域天山之役,汉军遭受损失,这种事情,还会不绝如缕。西域都护蒙难,汉军士卒死伤枕藉。阵亡将士迄今还未埋葬,家中孤寡哀思之情,还未消弭,仁者念及此事,莫不叹息。为何朝廷还要出兵,不顾战士家眷蒙受的痛苦?朝廷欲征发徭役,大司农调度不足,使者在路上,向各州郡分派任务,上下逼迫,民间的痛苦,难以想象。三辅地区、并州、凉州长时间少雨,麦苗枯焦,疫情严重,耕牛大量死亡,不符合天心,才会有这样的异象。朝中百官,天下百姓,均认为不应该出兵。陛下以个人意志,置万民性命于不顾,不顾及众人对此事的议论!上观天心,下察人意,足以看出这件事弊多利少。臣担心国家将会因此而动荡,到那时,岂止是匈奴令人忧虑!愿陛下深思,以圣恩休养士卒,顺应天心。

奏书递上,和帝没有采纳。每当政事有益于百姓,鲁恭都会上奏朝廷,无所隐讳。

再后来,和帝拜鲁恭为鲁《诗经》博士,从此以后,到鲁恭家里求学的弟子日盛一日。鲁恭升任侍中,和帝多次召见,向鲁恭征询朝政得失,赏赐鲁恭的钱物很多,恩宠优渥,鲁恭转任乐安国相。当时,东部州郡有很多盗贼,成群结伙,打家劫舍,郡府为此事而烦恼。鲁恭上任后,广施恩信,悬赏重金,贼首张汉等率领部众来降。鲁恭上书朝廷,任命张汉为博昌县尉,其余贼寇相互逮捕,逐一平定,地方恢复安宁,东部州郡安定下来。

和帝永元九年,和帝征召鲁恭,拜为议郎。当年八月,在皇室宗庙饮酎酒,在章台宫举行斋会,和帝诏令,让小黄门将鲁恭引至面前。当天夜晚,和帝拜鲁恭为侍中,敕令鲁恭陪乘,慰劳言辞十分恳切。当年冬天,鲁恭升任光禄勋,鲁恭举荐的人清廉、公正,京师的皇亲国戚不敢违抗法令。永元十三年,鲁恭继吕盖之后,担任司徒。

永元十五年,鲁恭跟随和帝,巡幸南阳郡,和帝拜鲁恭的儿子鲁抚为宫中侍郎,赐予驸马从驾。当时,鲁恭的弟弟鲁丕在宫中担任侍中,兄弟父子并列朝堂。后来因为某事,鲁恭被免职。殇帝即位,邓太后拜鲁恭为长乐宫卫尉。安帝永初元年,鲁恭代替梁鲔担任司徒。和帝末年,朝廷下令,在秋天麦收时再审理轻罪犯人。喜欢以苛政治民的官员,遂在夏季判刑断案。鲁恭上疏谏言:

臣已经看到诏书,朝廷敬重天时,为万民着想,崇尚和气,犯人所犯罪行若不是死罪,可暂停审理,不急于结案。朝廷重视引进贤良,斥退残暴,敬奉时令,这样做,可以助仁德,顺昊天,致和气,有利于黎民百姓。
按照旧制,在立秋后再审理轻罪犯人,从明帝永元十五年,改为在夏季四月审理。然而州部刺史、郡太守,不能体察朝廷圣恩,进良退残,推行教化,在盛夏炎热之际,招来农民审理刑案,致使无辜百姓受到羁押。司隶负责监察京师官员,各地官员以京师为榜样,在春暖花开之际,分别巡行属下县邑,借口慰劳,其实并无恻隐之心,烦扰郡县,考察官员,逮捕一人,祸及十家。对上违逆时气,对下伤害农事。《易经·姤卦》讲,五月可以做很多事。《易经》讲:“后以施令诰四方。”意思是说,君王在夏至发布诏令,禁止四方行旅之人,这是为了帮助微阴萌动。行旅之人尚且要禁止,更何况逮捕犯人,关押拷问,这是违逆时令的做法!
最近几年,水旱灾害频发,伤害庄稼,百姓饥困,流离失所。现在刚刚入夏,谷物灌浆,这是阳气养胎之时。从三月以来,天气阴冷,迟迟不能转暖,万物在生长时,不能接受阳气。《月令》讲:“初夏时判决轻刑案犯,释放轻刑犯人。如果像秋季一样判案,将会阴雨连绵,庄稼会受到影响。”还说:“仲夏五月,暂缓判决重刑犯人,适当增加犯人饮食。如果像秋季一样判案,草木将会凋零,人畜会受到疫病伤害。”判决轻刑犯人,确定为轻罪,不应该长久羁押,应该及时结案。臣愚以为,在初夏,按照制度,遵照此令执行,重大案情放在秋后判决,顺应时令,促进万物生长,天地和气,务求刑罚公正。

最初,章帝朝冬至之前审理刑案,朝臣对此多有议论,意见相左。邓太后诏令公卿以下官员在朝会时廷议,鲁恭谏言:

阴阳之气,相伴相生,每当阴阳之气萌动,都有其季节时令相随。如果没有遵照时令,万物就会受到伤害。君王有质、文不同,然而不会改变王道,按照四季时令,行政命令统一。《月令》是周代制定的,遵照夏历,变化在于正朔和服色、牺牲、徽号、器械而已。孔子说:“殷商沿袭夏代礼仪,周代沿袭殷代礼仪,只是按照需要,有所损益。”《易经》讲:“潜龙勿用。”意思是说,十一月、十二月阳气隐匿,勿举行大事。阳气呵护万物,滋养根部,而盛阴聚集,天寒地冻,水面结冰,阳气被阻隔在下面,遭到封闭而进入冬季。所以说:“履霜坚冰,阴始凝也。驯致其道,至坚冰也。”意思是说,五月微阴萌动,到了十一月,河面上会有坚冰出现。
君王要按照时令节气,制定制度,制定法律。孝章帝深谙古人之道,借助三正历法,制定法律,颁布政令,仰承天心,顺应生命成长,以便与时令相协调。从改变律令以来,庄稼连年歉收,谷价腾贵,人民生活受到影响。小官吏不能与国家同心,到了十一月,就要处死在押的死罪囚犯,不问曲直,格杀勿论。即使有疑问,也不许申诉。一夫嗟叹,王道受损,更何况有这么多人蒙受冤屈?《易经》讲,在十一月“国君应该审理冤案,为犯人减免死刑”。疑罪从无,这样做,不会让无辜者蒙受冤屈。凡死刑罪犯,一律留待冬季审案。如果立春在十二月间,也不要按照旧例申报死罪犯人。

此后朝廷按照鲁恭的谏言施行。

鲁恭再次担任三公,向朝廷举荐贤才、高第,其中官至列卿及郡太守者,有几十人。有些耆年老臣,豪门大姓,不能得到鲁恭举荐,对鲁恭有意见。鲁恭听说后,说:“学问不精通,这是我最担心的。学问好的话,诸位即使在乡间,不也同样可以受到举荐吗?”最终,还是没有举荐。鲁恭为人谦和,在朝中所提奏议均能在经书里找到依据,对朝政有所裨益。然而对自己,鲁恭却始终不肯显露名声,也不愿意以刚直形象为人称道。安帝永初三年,鲁恭以年老有病,请求退休,皇帝策命,免去官职。永初六年,鲁恭在家中去世,享年八十一岁。

鲁恭有两个儿子,在宫中担任侍郎。长子鲁谦,后来官至陇西郡太守,有政绩。小儿子鲁旭,官至太仆,跟随献帝西入函谷关,来到长安,与司徒王允共谋,诛杀董卓。及至李傕攻入长安。鲁旭与王允同时遇害。

鲁丕,字叔陵,性情沉稳、好学,孜孜不倦,拒绝社会上的交游,不喜欢问礼、应酬之事。士人因此常批评鲁丕,而鲁丕怡然自得。鲁丕兼通五经,以鲁《诗经》和《尚书》教授学生,是当时的名儒。后来,鲁丕返回家乡,在郡府督邮门下担任功曹,所侍奉的官员,无不以师友礼尊敬鲁丕。

建初元年,章帝刘炟诏令举荐贤良方正,大司农刘宽举荐鲁丕。当时,参加对策的有一百余人,鲁丕的对策被评为高第。此后鲁丕受拜为议郎,升任新野县令,在任上视事一年,州郡考核时,鲁丕名列第一,擢拔为青州刺史。鲁丕在任上,努力表彰贤明,慎用刑罚。建初七年,因为某事,被捕入狱,判为司寇刑。

章帝元和元年,鲁丕被皇帝征召,两次升迁,受拜为赵国相。鲁丕的学生跟随鲁丕学习的有一百余人,函谷关以东称“《五经》复兴鲁叔陵”。赵王刘商曾经为躲避疫病移住学官,鲁丕劝止赵王,赵王不听。此后,赵王上疏皇帝,说明原因,章帝将诏书发给鲁丕。鲁丕上奏:“臣在《礼经》读到,诸侯在寝宫处理丧事,大夫在嫡子家处理丧事,人生死有命,谁也逃避不了自然法则。各地学官负责传授五帝之道,勤修先王之礼,负责教化。赵王舍弃礼乐教化,注重交游玩乐,此事绝不可听之任之。”章帝又颁发诏书,按照鲁丕的意见处理,从此,赵王忌惮鲁丕。章帝巡幸赵国,特地召见鲁丕,用经书诘问鲁丕,厚加赏赐。鲁丕在职六年,赵国经常会有祥瑞嘉兆出现,当地官吏、百姓敬重鲁丕。

和帝永元二年,鲁丕转任东郡太守。鲁丕在两个郡、国任职,为百姓修筑灌渠,灌溉农田,百姓因此而富裕。鲁丕多次向朝廷举荐隐居在民间的贤达士人。永元三年,和帝拜鲁丕为陈留郡太守。在任上三年,因为赈济穷人不实,被召回京师,判为司寇刑。

永元十一年,和帝再次召鲁丕,拜为中散大夫。当时,侍中贾逵举荐鲁丕经学通明,应该受到重用。和帝在朝会时召见诸儒生,鲁丕与侍中贾逵、尚书令黄香等就经学相互诘难,和帝赞赏鲁丕的解释。罢朝后,特别赐予鲁丕一套冠、帻、履、蟱衣。鲁丕上疏:“臣冥顽不灵,在朝中位列大臣。然而,犬马已老,臣气血衰竭,幸蒙皇上召见,得以在陛下面前辩论疑难,无所裨益。皇上赐予衣服,令臣深感惭愧。臣听说,教授经书的学者,只是照本宣科,把老师传授的再讲一遍,并没有独到见解,也提不出批评意见。如果提出不同意见,就是不明事理,这就好像权衡,不可以随意移动。有疑问者,谨奉书中的解释,解释者还要指明,这是某某人的立意,多为浮华无用之词,不敢讲解疑难,阐明道义,不肯动脑子。如果士人有不同见解,还要令其先讲出师法,以此判明其知识广博。明白诗人之旨意,考察《雅颂》之原委,阐明舜、禹、皋陶之戒律,领会周公、箕子之陈述,观乎人文,教化天下。陛下欲广泛征求意见,开辟四聪之门,不要因为卑微士人一言不当,加以治罪;这样才可以让隐居岩穴的士人,走出来为朝廷服务,访求仁、贤之士,让幽处偏远的民间士人,不会被埋没。”

永元十三年,鲁丕升任侍中,后又被免职。

安帝永初二年,安帝诏令朝中公卿举荐鸿儒博学士人,大将军邓骘举荐鲁丕。鲁丕再次出仕为官,在宫中担任侍中、左中郎将,此后又担任三老。永初五年,鲁丕在任上去世,享年七十五岁。

魏霸,字乔卿,济阴郡句阳县人。魏霸家族世代重视礼义。魏霸很小就失去父亲,与兄弟生活,州里人羡慕魏氏和睦相处。

章帝建初年间,魏霸被举荐为孝廉,八次升迁,在和帝朝,魏霸担任巨鹿郡太守。魏霸以简朴、仁恕为人所称道。郡府掾史有过失,魏霸会让他们先认识错误,以观后效,真正不愿改正者,才予以罢免。有些官吏会在背后议论他人长短,相互诋毁。魏霸总是赞誉官吏的长处,很少谈论他人的短处,爱谈论是非的人心中惭愧,谮毁他人的事情自然少了很多。

和帝永元十六年,和帝征召魏霸,拜为将作大匠。第二年,和帝驾崩,魏霸负责监督营建顺陵。当时天寒地冻,宫中使者反复督促,多次责罚县吏,以此来催促魏霸。魏霸只是对县吏抚慰而已,从来不肯严加叱责,有时还安慰他们:“让诸位遭到责罚,这是将作大匠的过错。”县吏们感恩,工作更加卖力。

殇帝延平元年,魏霸代替尹勤担任太常。第二年,魏霸以有病辞职,后来又担任光禄大夫。安帝永初五年,安帝拜魏霸为长乐宫卫尉。魏霸以有病乞求退休,再次被任命为光禄大夫,在任上去世。

刘宽,字文饶,弘农郡华阴县人。父亲刘崎,在顺帝朝担任司徒。有一天,有人丢失黄牛,在路上失主指认刘宽驾车的黄牛是他的黄牛。刘宽不做任何解释,卸下黄牛,步行回家。过了一段时间,指认黄牛者找到丢失的黄牛,又把刘宽的黄牛送还刘宽,叩头谢罪道:“错怪长者,愿接受处罚。”刘宽说:“物有类似者,人做事总会有失误。幸而找到了牛,又送还了牛,何劳谢罪?”州里人敬佩刘宽与人为善。

在桓帝朝,大将军梁冀聘用刘宽。五次升迁,刘宽担任司徒府长史。当时,京师发生地震,桓帝特地召见刘宽,咨询灾情事宜。此后又两次升迁,出任东海国相。桓帝延熹八年,桓帝征召刘宽,拜为尚书令,转任南阳郡太守。先后在三个郡任职,刘宽始终保持谦和、善良,以宽恕待人,即使在仓促间,刘宽也从未曾疾言厉色,训斥属下。刘宽常以“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”来告诫自己。官吏中有人犯了过错,刘宽只是用小鞭子惩罚,以示羞辱,总不肯动用重刑。一旦工作有了成就,刘宽总是归功于属下;出现灾异,则反躬自省。每次巡视属下县邑,刘宽在亭台驿站休息,就召来当地学官、祭酒或当地士人、儒生,与他们谈论经学;看到乡里的父老,则以乡间的俚语进行慰问;看到少年,则以孝悌之辞进行训导。郡里人感激太守恩德,也乐意接受教化,郡里的教化斐然。

灵帝初年,灵帝征召刘宽,拜为太中大夫,在华光殿担任侍讲。后来,刘宽升任侍中,灵帝赐予刘宽一套衣服。此后,刘宽转任屯骑校尉,转任宗正,转任光禄勋。灵帝熹平五年,刘宽代替许训担任太尉。灵帝喜欢学习,每次召见刘宽,都会令刘宽讲解经学。刘宽曾经醉酒,伏在几案上打盹。灵帝问:“太尉醉了吗?”刘宽仰脸回答:“臣不敢醉,只是责任重大,臣常担忧力不从心,故作醉酒状。”灵帝听后,若有所思。

刘宽为人简略,嗜好饮酒,不喜欢盥沐,京师人为此编出谚语。曾有客人在座,刘宽派苍头到市场上买酒,去的时间很久,苍头大醉而归。客人看到苍头形貌不堪,骂道:“畜生。”过了一会儿,刘宽派人去探视苍头,担心苍头会自杀。刘宽对身边人讲:“苍头也是人哪,怎么能骂畜生!太侮辱人啦。我担心他会因羞愤而去死。”夫人欲试试刘宽是否会动怒,有一次朝会前,刘宽已经穿戴整齐,夫人让侍婢捧着肉汤,突然洒在刘宽上朝的衣服上,婢女赶忙收拾。刘宽面色未改,只是徐徐问道:“手烫伤了吗?”刘宽就是这样,以仁爱待人。海内人士皆称颂刘宽为仁厚长者。

后来,因日食出现,灵帝策书,免去刘宽的职务。后又拜为卫尉。灵帝光和二年,刘宽再次代替段颎,担任太尉。在任上三年,又因为日食遭免职,既而担任永乐宫少府,转任光禄勋。因为预见到黄巾军会造反,将此事奏报灵帝,灵帝封刘宽为逯(lù)乡侯,食邑六百户。灵帝中平二年,刘宽去世,享年六十六岁。灵帝赐予车骑将军印绶,享受特进位,谥号为昭烈侯。刘宽的嗣子刘松继承爵位,刘松官至宗正。

赞辞如下:卓、鲁款款,情悫德满。仁感昆虫,爱及胎卵。宽、霸临政,亦称优缓。
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