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说:“孝,莫过于孝敬父母,孝敬父母,莫过于祭天时,让文王配享祭祀,周公就是这样做的。”子路说:“贫穷是令人痛心之事!父母生前,无力奉养,父母去世,不能安葬。”孔子又说:“即使喝豆粥,饮清水,也是孝啊。”并非钟鼓是演奏礼乐的根本,然而演奏礼乐,不能没有乐器;并非三牲才是表达孝敬的祭祀,然而孝敬父母,始终不能忘记。有钟鼓乐器,但是忘记礼乐的根本,这是背离“礼”的初衷;乐器用以和声,即使简陋,也能达到“礼”的效果。孝敬父母,抛弃德行,就是背离“孝道”;加强修养,获得荣禄,同样是孝敬父母。武王伐纣克殷,拥有天下,周公在祖庙祭祀上天,配享文王,令四方诸侯陪祭。奉行孝道,仲由用豆粥孝敬父母,超过东邻的三牲。认为豆粥微薄,不择手段地谋求荣禄,以此来孝敬父母,这是对孝道的误解。孝敬在于心诚,并不在于形式,有了孝心,获得荣禄,同样能孝敬父母。
光武中兴,庐江郡人毛义,字少节,家中贫穷,以孝行闻名。南阳郡人张奉仰慕毛义,前来拜访。刚坐下,官府的文书送到,任命毛义为代理县令,毛义捧着文书,回到屋里,喜形于色。张奉重视节操,有远大志向,看着毛义高兴的样子,心中不免鄙视,后悔远道而来,毛义竟然如此看重荣禄,遂辞别。及至毛义母亲去世,毛义辞去官职,为母亲守孝。三公府多次征召,正式任命毛义为县令,毛义始终坚持孝义,出入进退有礼。再后来,朝廷举荐贤良,公车署征召毛义,毛义不肯应召。张奉叹息道:“贤者不可远视。毛义往日的欢喜,仅仅是为了让父母高兴,这才委屈自己。这是人们常讲的‘家贫、父母年迈,不挑选官职,出仕为官’啊。”建初年间,章帝下诏褒奖毛义,赐予谷米一千斛,每年八月,当地县长、县吏到家中慰问,又加赐羊、酒。毛义在家中去世。
在安帝朝,汝南郡人薛包,字孟尝,好学不倦,为人敦厚,母亲去世,薛包以笃孝闻名。及至父亲娶了后母,后母厌恶薛包,让薛包分家另居,薛包日夜哭泣,不肯离去。父亲用棍子毒打,不得已,薛包只好在父亲的住屋旁搭盖茅庐,每日清晨进入父亲的房屋洒扫,父亲生气,把薛包赶出去。薛包就住在里门,每天早晚伺候。过了一年多,父母不忍心,让薛包回家。后来,父母去世,薛包为父母服孝六年,极度哀伤。再后来,弟弟要求分家,另外居住,薛包不能阻止,于是平分家产,把年老的奴婢归于自己。薛包说:“他们与我共事多年,你不会使用。”留下的田地瘠薄,房屋破旧,薛包说:“我从小就打理这些,不忍离弃。”留下的器物破败,薛包说:“我平素就使用这些,已经习惯。”分家后,弟弟多次破产,薛包又尽力帮助。安帝建光年间,公车署征召,安帝拜薛包为侍中。薛包性情恬淡,常称身体有病,卧床不起,以垂死乞求辞职。安帝下诏,赐薛包回家养病,像毛义一样,以优厚的礼遇送走薛包。薛包享年八十岁,寿终正寝。
以上二人,以“孝道”对待亲情,以“信义”感动世人,成名后接受荣禄,依然进退有礼,这是真正地孝敬父母,恺悌兄弟。还有江革、刘般等,道德品行高尚,重视“孝义”,同样有远大志向。把他们的事迹记录在本传。
刘平,字公子,楚郡彭城人。原来的名字叫刘旷,明帝即位,刘旷将名字改为刘平。王莽执政期间,刘平担任郡府官吏,代理菑丘县长,在任上推行教化。此后,每当属下县邑有盗贼,郡太守就会让刘平代理县令,刘平上任,教化斐然,政通人和,一郡人都认为刘平善于理政。
更始年间,天下大乱,刘平的弟弟刘仲被贼寇杀害。有一天,贼寇又不期而至,刘平扶着母亲逃难。刘仲留下一个遗腹女,仅有一岁多,刘平抱着侄女,留下儿子。母亲欲抱回孙子,刘平不让。刘平说:“在此情况下,不能保证两个孩子都存活,刘仲不能没有后代。”刘平带着母亲、侄女逃离险境,与母亲躲藏在野外的沼泽地。有一天清晨,刘平出去寻找食物,碰上饿贼,要杀了刘平吃肉。刘平向饿贼叩头,说:“今天清晨出来为母亲挖野菜充饥,母亲等着我的野菜活命。请让我先回去,把野菜送给母亲,再回来就死。”说完痛哭失声。饿贼深感刘平孝敬母亲的至诚,不禁哀伤,放刘平回去。刘平回去后,伺候母亲吃完野菜,告诉母亲:“我已经与贼人约好,信义不可欺。”随后又返回找到贼人。众贼人看到刘平返回,大吃一惊,相互说:“常听说世上有烈士,今天真正见到了。你走吧,我们不忍心再吃你。”刘平得以活命。
建武初年,平狄将军庞萌在彭城造反,打败郡太守孙萌。在当时,刘平在郡府担任官吏,冒着生命危险,趴在孙萌身上,身上被刀砍伤七处,神志恍惚,不知命丧何时。刘平哭着对凶手说:“愿以自身代替府君受死。”贼寇睹此情景,收回兵刃,说:“这是一位义士,不要杀他。”随后离去。孙萌伤势很重,气息奄奄,醒来后,说口渴,想喝水。刘平用自己伤口流出的血,让郡太守孙萌喝。又过了几日,孙萌伤重,不幸死去。刘平裹好身上的创伤,为孙萌装殓,扶着棺柩,送孙萌回家乡安葬,一直送到孙萌的原籍县。
后来,刘平被举荐为孝廉。朝廷拜刘平为济阴郡府丞,郡太守刘育器重刘平,委以重任,上书朝廷,推荐刘平。恰逢刘平的父亲去世,刘平辞去官职。服丧期满,朝廷任命刘平为全椒县长。在任上,刘平以仁政治理百姓,百姓得到恩惠,对刘平感恩戴德,有些人甚至多报财产,以便多交赋税,或者减少年龄,以便服徭役。州部刺史、郡太守巡视全椒县,发现狱中没有羁押的犯人,人人安居乐业,无冤情可诉,刺史和郡太守只是传达皇帝的诏命而已。后来,刘平有病,辞去官职。
明帝初年,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,推荐刘平和琅琊郡人王望、东莱郡人王扶:“臣注意到,琅琊郡人王望、楚国人刘旷、东莱郡人王扶,均已经年过七十。此三人性情恬淡,所居之处,乡邑百姓服从教化,三人修身养性,笃行仁义,应该在朝廷任职。臣诚不足以推荐人才,只是尊崇推贤进士之义。”奏书递上,明帝下诏,征召刘平等,特别赐予行装费。三人抵达京师,明帝拜刘平等为议郎,多次召见。刘平升任侍中,明帝永平三年,明帝拜刘平为宗正,刘平多次向朝廷举荐名士承宫、郇恁等。在位八年,因为年老有病,刘平上疏乞骸骨,请求退休,在家中去世。
王望,字慈卿,曾客居会稽郡,教书授徒。后来,王望从议郎职务升任青州刺史,在任上,有威望。当时,许多州郡发生旱灾,百姓生活贫苦。王望巡行州部,看到路上大群的饥饿灾民,因为饥困,赤身裸体,只能以草籽充饥,有五百余人,非常可怜。王望根据情况,拿出所在地仓库的布匹、粟米,赈济灾民。用布匹制成褐色短衣御寒。事情办完后,王望上疏朝廷,报告灾情,明帝认为王望不事先上表奏请即擅自救灾,将王望的奏章交予群臣廷议,讨论该如何治罪。当时,朝中公卿均以为,王望擅自决定,法律有治罪的条例。钟离意反对,钟离意说:“在往昔,华元、子反,是楚国、宋国的良臣,他们没有秉承君命,擅自议和,二国休战符合《春秋》义理,被后世人传为美谈。如今,王望心怀仁义,不怕有犯罪的可能,勇于救灾,当仁不让。如果对王望绳之以法,将会置仁义于不顾,忽视王望的义举,有悖圣朝爱护百姓的义理。”明帝采纳钟离意的建议,赦免王望,没有治罪。
王扶,字子元,掖县人。年轻时,王扶注重品行修养,客居琅琊国不其县,所居住的地方,百姓都能受到王扶德行的影响。琅琊国相张宗送去名片,延请王扶出仕,王扶不肯。张宗欲强迫王扶,王扶收拾行李,返回故乡。张宗继续延请,王扶托病不起。太傅邓禹征召,王扶不肯应召。后来,明帝拜王扶为议郎,召见王扶,王扶在朝中任职,不大善于讲话,谦恭礼让。然而王扶性情沉稳,举止端庄,没有不符合礼义的行为,当时人称赞王扶。永平年间,临邑侯刘复著述《汉德颂》,称王扶为名臣。
赵孝,字长平,沛国蕲县人。父亲赵普,在王莽执政时担任田禾将军,由于父亲的职务,赵孝在宫中担任侍郎。每次告假回家,赵孝穿着白色布衣,挑着担子,步行回去。有一次,从长安返回,欲在邮亭歇宿。亭长早就听说过赵孝,知道赵孝要经过邮亭,欲以长者礼接待,扫洒庭除,等待赵孝。赵孝到了邮亭,没有报上姓名,亭长不肯接待,顺便问:“听说田禾将军的儿子从长安回来,什么时候到?”赵孝答:“等会儿就到了。”随后离去。及至天下大乱,出现人相食。赵孝的弟弟赵礼被饿贼捉住,赵孝听说后,急忙绑缚自己,赶去营救弟弟。赵孝对饿贼讲:“赵礼饿得太久了,长得这么瘦,不如赵孝身上的肉多。”饿贼听了此话,大惊,把兄弟二人都放了。饿贼对他们讲:“回去吧,把家里的米拿些来。”赵孝回到家里,到处找米,找不到,只好返回报告饿贼,愿意让饿贼把自己吃了。饿贼碰到这样的义士,不知所措,最后,把赵孝放了。乡亲们都很佩服赵孝有仁义。后来,州郡征召赵孝,赵孝在任上进退有礼。朝廷举荐孝廉,赵孝不肯应召。
永平年间,赵孝受到太尉府征召。明帝早就听说赵孝有义行,下诏拜赵孝为谏议大夫,后来担任侍中,又升任长乐宫卫尉。明帝征召赵孝的弟弟赵礼,拜为御史中丞。赵礼也是一位谦谦君子,像赵孝一样。明帝赞赏兄弟二人笃行仁义,特别器重,下诏赵礼、赵孝十日到卫尉府去一次,由宫中太官供给美食,兄弟二人相对而坐。几年后,赵礼去世,明帝诏令赵孝带着赏赐赵礼的棺柩返回家乡安葬。一年后,明帝任命赵孝为卫尉,赵孝回家养病,在家中去世,没有子嗣,明帝任命赵礼的两个儿子为宫中侍郎。
汝南郡人王琳,字巨尉,十几岁时,父母双亡。当时天下大乱,百姓逃难,王琳兄弟守在父母坟冢旁的庐舍,日夜哭号。弟弟王季出门遇上赤眉军,赤眉军要杀了王季吃肉。王琳绑缚自己,请求代替王季受死。赤眉军顿生恻隐之心,放了二人,从此兄弟二人在乡间闻名。再后来,王琳受到司徒府征召,王琳举荐其他士人,自己隐身而退。
琅琊郡人魏谭,字少闲,被饿贼抓住,和魏谭一样被抓获的还有几十人,都被绑缚双手,等待屠宰。饿贼看到魏谭貌似忠厚,让魏谭负责烧火,到了晚上,再把魏谭绑起来。饿贼中有一人名叫夷长公,看到魏谭可怜,顿生怜悯之心,偷偷解开魏谭的绑绳,低声对魏谭讲:“你们这些人,早晚会被吃掉,你赶快逃吧。”魏谭答:“我替各位烧火做饭,还能吃些剩下的残羹,其他人吃的都是野菜,不如把我吃了吧。”夷长公感觉魏谭是位义士,与其他人商量后,放了这些人,所有人都免于一死。魏谭在永平年间,担任公主家令。齐国人倪萌,字子明,梁郡人车成,字子威,二人与兄弟一起被赤眉军捉住,赤眉军要杀了他们吃肉。倪萌、车成向赤眉军叩头,乞求代替弟弟,赤眉军顿生怜悯之心,把他们连同兄弟,全部释放。
淳于恭,字孟孙,北海郡淳于县人,对《老子》颇有研究,崇尚清静无为,不慕虚名。淳于恭家里有山林、田产,靠种植果树为生。有人来偷水果,淳于恭看到了,不但没有制止,还帮助盗贼采摘果子。有一次,盗贼偷割田里成熟的庄稼,淳于恭担心盗贼发现自己会感到羞愧,于是伏在草丛里,等到盗贼离开,才从草丛里爬出来。村里的百姓被淳于恭的善行所感动。
王莽末年,连年发生饥馑,百姓奋起反抗。淳于恭的哥哥淳于崇被贼寇捉住,将要被宰杀,淳于恭乞求代替哥哥受死,二人都被贼寇放了。后来,哥哥淳于崇去世,淳于恭为哥哥抚养幼孤,教导侄儿学习知识,有时候侄儿做了不合礼法的事情,淳于恭就用手杖自责,以此来感化侄儿。侄儿看到叔叔的良苦用心,决心改过。最初,百姓遭受贼寇洗劫,不敢再从事生产。淳于恭带头在田间耕作,乡里人看到后,劝止淳于恭:“如今,天下大乱,生死难料,何必这样自讨苦吃?”淳于恭说:“即使我收获不到粮食,他人收割回家,又有何妨?”仍然耕作不辍。再后来,州郡征召淳于恭,淳于恭不肯应召,独居乡间,修养品行,在山林水泽中隐居,待人接物仍然不失礼仪。建武年间,郡府举荐孝廉,司空府征召,淳于恭一概拒绝,不肯应召。再后来,淳于恭躲在琅琊郡黔陬山隐居,有几十年。
章帝建初元年,章帝下诏,褒奖淳于恭的善行,诏令郡县,赏赐淳于恭绢帛二十匹。派遣使者征召淳于恭到公车署,拜为议郎。章帝召见淳于恭,有时谈话一整天,就朝中政事征询意见。章帝拜淳于恭为侍中兼骑都尉,给予优厚礼遇。淳于恭推荐的名人、贤士,章帝都会考虑征用。淳于恭提出的谏言,大多有关道德,章帝常虚心采纳。在任上五年,淳于恭病重,章帝多次派使者慰问。淳于恭在任上去世。章帝下诏,褒扬淳于恭,赐一千斛谷米作为丧礼,还在淳于恭居住的闾巷旁刻石勒碑,表彰淳于恭的善行,之后,任命淳于恭的儿子淳于孝为太子舍人。
江革,字次翁,齐国临菑人。年幼时,江革失去父亲,与母亲一起生活。天下大乱,盗贼蜂起,江革背着母亲逃难,历经艰险,靠采摘野菜、捡拾野果为生。江革多次遇上贼寇,遭到抢劫,江革哭泣哀求,说有老母在,言辞恳切,足以感动世人。贼寇生出怜悯之心,不忍心加害,有时还会告诉江革躲避战乱的方法。最终,江革与母亲得以存活。此后,江革辗转来到下邳县。因为穷困,江革常光着双脚,为人做佣工,以供养母亲,凡是有好吃的东西,一定要想办法为母亲得到。
建武末年,江革与母亲回到家乡。每年岁末,县里要清理户口,考虑到母亲年老,不能走动,江革拉车载着母亲,不用牛马,乡里人称江革为“江巨孝”。郡太守欲以礼征召江革,江革以母亲年老,不肯应召。及至母亲去世,江革笃孝的性情丝毫未变,在母亲的墓旁建起庐舍居住,服丧期满,不忍心除去丧服。郡太守派遣郡府掾丞劝说江革除去孝服,延请江革在郡府担任官吏。
永平初年,郡府举荐江革为孝廉。后来,江革担任宫中侍郎,又担任楚国太仆。一个月后,江革自我弹劾,请求辞去官职。楚王刘英令官属骑快马追赶江革,最终,江革还是离去。楚王刘英又派中傅馈送礼物,江革辞谢,不肯接受。后来,三公府多次征召,江革到职不久,即辞职离去。
章帝建初初年,太尉牟融举荐江革为贤良方正,之后,江革升任司空府长史。章帝非常尊敬江革,拜江革为五官中郎将,每当朝会时,章帝都会让虎贲武士扶着江革上殿,在殿上跪拜时,章帝常以目注视,表示尊敬。有时因为生病,江革不能参加朝会,章帝则会派宫中太官送来酒醪、珍馐,恩宠优渥。京师的皇亲国戚,像卫尉马廖、侍中窦宪,仰慕江革的品行,向江革奉上书信,送上礼物,江革既不回信,也不接受礼物。章帝听说后,更加赞赏江革的为人。后来,江革上书乞骸骨,请求退休,章帝又拜江革为谏议大夫,允许江革带职回家养病。江革谢恩,引退回家。
章帝元和年间,天子思念江革,认为江革品行高尚,制诏书予齐国相:“谏议大夫江革,此前因为有病归家颐养,如今生活起居怎样?孝,是百行之冠,众善之首。国家每当推崇志士仁人,都会提到江革。县府要拿出新登场的谷米一千斛,赐予‘巨孝’,在每年八月,县长、县吏要到家中慰问,送上羊、酒,终身享用。如果江革有病,不幸辞世,允许家属以中牢礼祭祀。”从此以后,江革有了“巨孝”的美称,天下无人不晓,及至去世,章帝下诏赐予家属一千斛谷米,作为丧礼。
刘般,字伯兴,是宣帝的玄孙。宣帝把儿子刘嚣封在楚国,这就是楚孝王,楚孝王刘嚣生下思王刘衍,刘衍生下楚王刘纡,刘纡生下刘般。从刘嚣到刘般,几代人都能奉行仁义,坚守节操,刘纡又特别仁孝。刘纡早年丧母,同父异母弟弟原乡侯刘平年龄幼小,刘纡亲自抚养,与刘平同起同卧,一起吃饭。及至刘平长大成人,刘纡未曾让刘平离开左右。刘平后来病逝,刘纡哭得呕出血来,过了几个月,也一命呜呼。最初,刘纡继承王位,后王莽篡汉,废黜刘纡,贬为庶人,之后,刘纡把家安在彭城。
刘般几岁时,失去父亲,与母亲一起生活。王莽败亡,天下大乱,太夫人(注:列侯的妻子称夫人,母亲称太夫人)听说更始帝刘玄即位,带着刘般投奔长安。恰逢更始帝败亡,母亲与刘般颠沛流离,在乱世中逃亡。后来,西行至陇西,在武威郡流亡。当时,刘般年幼,很注重品行修养,每日读书不辍。母亲和几位舅舅认为寄居异域生死未卜,不要再这样刻苦攻读,多次劝说刘般,刘般不改初衷。
建武八年,隗嚣败亡,河西地区收归朝廷。刘般带着家属东行至洛阳,跟随师长研习经学。第二年,光武帝下诏,封刘般为菑丘侯,奉祀楚孝王的宗庙,让刘般返回封国。后来,淄川县划归楚王,又改封刘般为杼(zhù)秋侯。
建武十九年,光武帝巡幸沛郡,下诏询问郡中诸侯有何品行、能力。郡太守推荐刘般,说刘般注重品行修养,在诸侯中堪为楷模。光武帝听后,予以褒奖,赐予刘般绶带,钱一百万,缯帛二百匹。
建武二十年,光武帝再次巡幸沛郡,刘般跟随皇帝来到洛阳,光武帝赐予刘般谷米、什物,诏令刘般留在洛阳,封为侍祠侯。
明帝永平元年,刘般的封国划归沛国,明帝又改封刘般为居巢侯。之后,刘般像其他诸侯一样,返回封国。几年后,扬州刺史观恂推荐刘般,说刘般在封国内谨言慎行,行为无可挑剔,应该予以褒奖。明帝颇为欣赏。永平十年,明帝征召刘般,让刘般代行执金吾职事。刘般跟随明帝巡幸南阳郡,返回后,明帝封刘般为朝侯。第二年,刘般兼任屯骑校尉。当时,五校官职显赫又清闲,办公的府衙宽敞,穿戴光鲜,府中有许多能工巧匠,五校官职大多由皇室宗亲、肺腑大臣担任。每次皇帝巡幸郡、国,刘般率领长水校尉、胡骑护卫。
明帝曾经打算设置常平仓,朝中公卿在廷议时,多认为这样做很好。刘般认为:“常平仓对外有利民之名,实际上,损害百姓的利益。豪门借此牟利,为非作歹,小民百姓享受不到好处,设置常平仓不妥。”明帝放弃原来的想法。当时,朝廷下令禁止民众从事两种职业,郡、国的耕牛发生疫情,明帝诏令农民分区耕种,增加耕地面积。官吏下去检查,不符合实际,百姓多有怨言。刘般上书谏言:“郡、国执行朝廷法令,禁止两种职业,致使有田的百姓不能捕鱼。如今,靠近江、湖的郡县缺少蚕桑,百姓需要捕鱼以弥补粮食不足,而且,冬春农闲时节,并不妨碍农事。农民有了渔猎之利,还可以为农田除害,增加食物来源。这些举措,无关乎两种职业。还有,郡、国发生牛疫、水旱灾害,种植的农田大面积减少,陛下颁发诏令,按照区域耕种,增加农田亩数,这是为民的良策。然而,地方官吏丈量田地,欲将多于实际面积不能耕种的农田,也划入征收田租的范围。朝廷应该敕令州部刺史、郡府二千石官员,在丈量土地时,务必如实申报,如果妄自增加面积,按照夺田罪惩治。”明帝采纳刘般的谏言。
章帝即位,任命刘般为长乐宫少府。章帝建初二年,刘般转任宗正。刘般的妻子去世,皇帝赐予丰厚的丧礼钱,又在显节陵下面,赐予一块墓地。刘般担任宗正期间多次上疏言事,抚恤皇室九族,行事为人受到称赞。建初三年,刘般去世,享年六十岁,嗣子刘宪继承爵位。刘宪去世,儿子刘重继位。刘宪的哥哥是刘恺。
刘恺,字伯豫,本来应该继承爵位,刘恺让与弟弟刘宪,自己躲起来,逃避继位。过了很久,章帝章和年间,有关官员奏请撤销刘恺的封国,章帝赞赏刘恺有让位的美德,特别诏令再等等。刘恺仍然不肯继位。又过了十余年,直到和帝永元十年,有关官员再次奏请。侍中贾逵上书:“孔子说:‘能够以礼让治理国家,处理政事还有何困难?’臣注意到,居巢侯刘般的嗣子刘恺,笃行仁孝,恺悌兄弟,谦逊礼让,洁身自好。刘恺把爵位让与弟弟刘宪,潜身隐踪。有关官员没有考虑到刘恺以善为乐的本意,反而欲对刘恺按照常法治罪,臣担心,这样做,不是推崇克己礼让之风,推行包容礼让之化。在前汉,扶阳侯韦玄成,有推让爵位的美誉,近代有陵阳侯丁鸿、鄳侯邓彪,都是以高风亮节,辞让爵位。没有听说过因为推让之礼反而受到贬谪惩罚的。后来,他们都登上三公高位。如今,刘恺景仰前代先贤,有伯夷礼让之节操,应该予以褒扬,以成全刘恺的高尚品行,增添圣朝尚德之美。”和帝采纳贾逵的建议,下诏:“原居巢侯刘般的嗣子刘恺,应该继承刘般的爵位,以完成父亲的遗愿。但是,刘恺将爵位让与弟弟刘宪,逃遁隐匿七年,坚守辞让节操。人们常说,王法崇尚善良,成人之美,由刘宪继承爵位。妥善处理此事,不得以此为例。”和帝征召刘恺,拜为侍郎,稍后升任侍中。
刘恺担任侍中,在位官员,莫不敬仰刘恺的品行。后来,刘恺转任步兵校尉。和帝永元十三年,刘恺转任宗正,被免职,再次担任侍中,转任长水校尉。安帝永初元年,刘恺代替周章,担任太常。刘恺性情醇厚,常与士人交往,每次有举荐的机会,刘恺一定会举荐流落在民间的贤士。在廷议时,刘恺坚持公正,用辞高雅。和帝永初六年,刘恺代替张敏,担任司空(御史大夫)。安帝元初二年,刘恺代替夏勤,担任司徒(丞相)。
按照制度,朝中公卿、二千石官员、州部刺史在职,父母去世不能服孝三年,如此一来,朝廷内外官员,大多放弃礼制规定的三年服丧期。安定元初年间,邓太后下诏,县长、县吏以下官员,不能为亲人服孝者,不得参加朝廷举荐。当时,有官员上书,说州牧、郡太守也要按照这项规定执行。安帝将奏议交予公卿讨论,参加廷议的官员认为这样做不妥。刘恺谏言:“诏书之所以为服丧制定法令,目的在于推行教化,移风易俗,以弘扬孝道。如今,州部刺史作为一州之长,郡府二千石官员作为千里之长,重在主持公道,移风美俗,尤其应该以身垂范,执行制度。廷议的官员,没有从根本上找出原因,反而迎合州牧、郡守官员,这样做不妥。这是混浊源头,而企盼下游水流清澈,弯曲形体,而希望影子笔直,不应这样做。”太后采纳刘恺的谏言。
当时,征西校尉任尚贪赃,被朝廷征召回京师,要免官抵罪。任尚曾经担任大将军邓骘的副手,为此,邓骘袒护任尚,太尉马英、司空李合秉承邓骘的旨意,没有经过请示,即免除对任尚的处罚,刘恺不肯附议。再后来,尚书追查此事,太尉、司空二府均受到谴责,朝廷称赞刘恺能够坚持原则。
刘恺在任上五年,安帝永宁元年,刘恺上疏称病,请求退休。安帝下诏,予以褒奖,加赐金钱三十万,以一千石俸禄归家养老。河南郡大尹每年八月为刘恺送上羊、酒慰问。在当时,安帝已经亲理朝政,朝廷大臣大多称赞刘恺有德行,安帝派遣使者慰问刘恺,厚加赏赐。恰逢太尉马英遭免职,尚书陈忠上疏,推荐刘恺:“臣听说,朝廷三公,对上,取法三台星宿,对下,象征三山五岳,是朝廷的股肱大臣,负有鼎足之责,重在协调阴阳,整饬五德,总领朝廷百官,考察官员,量才录用。疾风不会令三公迷失方向,暴雨不会令三公张皇失措,其位置至关重要。而今,朝廷大臣缺位,还未议定人选。臣看到,朝中诸位卿士廷议时,都说太常朱伥、少府荀迁堪当大任。臣的父亲陈宠,此前忝任司空重任,朱伥、荀迁担任司空府掾史,了解他们的品行、才能。朱伥虽然熟读经书,但是用心褊狭,荀迁为人刚毅正直,然而经义肤浅。臣注意到,前司徒刘恺,性情稳重,学识渊博,品学兼优。此前,刘恺礼让爵位、封土,将家产留与弱弟,胸怀凌云之志,坚守浩然正气,又担任过司徒、司空要职,举止行为,皆符合礼仪。因为有病,刘恺辞去职务,侧身在里巷。在家里,刘恺居处简朴,思虑醇厚,进退有礼,朝廷百官莫不敬仰,海内人士莫不怀念。在以往,有宰相孔光、师丹,在近世,有宰相邓彪、张酺,都曾经辞去相位,后又重新复位。朝廷应该精选卓越士人,以符众望。”奏书递上,安帝下诏,征召刘恺返回京师,拜刘恺为太尉。安帝初年,清河国相叔孙光贪赃,遭到免官抵罪,被禁锢,牵连到孙光的儿子。居延塞都尉范邠,犯了贪赃罪。安帝下诏,让朝中三公、廷尉讨论如何处治。司徒杨震、司空陈褒、廷尉张皓认为,应该按照孙光的案例惩治。刘恺认为:“《春秋》大义,褒奖善行,应惠及子孙,惩罚恶行,仅限于本人。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向善。《尚书》讲:‘上刑尽可能轻,下刑可适当重。’如今,惩罚贪赃枉法的官员,牵连到子孙,可以轻判的予以重罚,这会使得善人恐惧,违背先王制定刑罚的初衷。”安帝下诏,说:“太尉讲得对。”
刘恺在太尉任上三年,以有病乞骸骨,请求退休,过了很久,安帝才批准,安帝诏令河南郡大尹仍按照以前的待遇对待他。一年后,刘恺在家中去世。安帝下诏,派使者安排丧事,赐予东园建造的棺椁,赐钱五十万,布匹一千匹。
刘恺的小儿子刘茂,字叔盛,是一位谦谦君子,曾担任尚书,在桓帝朝升任司空。恰逢司隶校尉李膺等人获罪,被免官抵罪,南阳郡太守成瑨、太原郡太守刘质获罪,下狱等死。刘茂与太尉陈蕃、司徒刘矩上书,为他们申诉。桓帝不高兴,有关官员秉承桓帝的旨意,弹劾三公,刘茂遭免职。灵帝建宁年间,刘茂担任太中大夫,在任上去世。
周磐,字坚伯,汝南郡安成县人,被朝廷征召,与拒绝做官的周燮是同族人。祖父周业,在建武初年曾担任天水郡太守。年轻时,周磐在京师游学,学习古文《尚书》、《洪范五行传》、《左氏传》。周磐崇尚礼仪,重视道德修养,凡事都要引用经典,否则不肯讲话。儒生们把周磐当作宗师。周磐家境贫寒,赡养老母,生活俭朴。周磐曾经诵读《诗经·汝坟》末章,放下简册,叹息不已,之后放下身段,接受举荐为孝廉。和帝初年,和帝拜周磐为谒者,后来又任命为任城县长、阳夏县令、重合县令,历经三个县邑,周磐皆以德政治理百姓。再后来,周磐思念母亲,辞官返回乡里。及至母亲去世,周磐悲痛哀伤过度,几乎丧命,服丧完毕,周磐在母亲墓旁修建庐舍居住,之后,教书授徒,有学生上千人。
朝廷三公府多次征召贤士,周磐以有道之士,受到征召。周磐对友人讲:“在往昔,方回、支父爱惜名誉,修养身心,不以荣誉扰乱生活。我的父母已经不在人世,要那么多物质享受干什么?”不肯接受召请。安帝建光元年,周磐七十三岁,召集学生,讲学一整天。周磐对两个儿子讲:“日前,我梦见已故去的老师东里先生,与我在幽暗的居室讲学。”周磐长叹:“难道我的生命到头了吗?在我命终之后,用桐木制成棺材,能容下身体即可,外椁能包裹内棺即可。穿好丧衣,即刻下葬,用穿过的旧衣、幅巾。用二尺四寸简牍,书写尧典一篇,还有刀笔各一,放置在棺内,表明我不会忘记圣训。”当月十五日,周磐无疾而终。学者们认为,周磐懂得天命。
周磐同郡人蔡顺,字君仲,以笃孝闻名。蔡顺从小失去父亲,成年后奉养母亲非常孝顺。蔡顺曾经出外砍柴,有客人不期而至,母亲等待蔡顺,迟迟不归,于是咬破手指,蔡顺心悸,急忙担着薪柴归家,跪在地上问母亲有何事。母亲说:“有客人来,我咬破手指,提醒你回家。”母亲享年九十岁,以寿终,还未下葬,里巷失火,大火烧到停放棺柩的房子,蔡顺伏在棺柩上,大声号哭,火势转向,烧毁其他房屋,放母亲棺柩的房子没有遭火焚。郡太守韩崇召请蔡顺,任命为东阁祭酒。母亲平生害怕响雷,自从母亲去世,每当听到雷声,蔡顺就会绕着母亲的坟墓哭泣,说:“儿子蔡顺在此。”韩崇听说此事,每当响雷,就会派车到蔡顺母亲的墓地去找蔡顺。后来的郡太守鲍众,举荐蔡顺为孝廉,蔡顺不肯远离母亲的坟墓,遂没有就职。蔡顺享年八十岁,在家中去世。
赵咨,字文楚,东郡燕县人。父亲赵畅,曾担任博士。年少时,赵咨失去父亲。赵咨为人有孝行,州郡召请赵咨,举荐为孝廉,赵咨不肯就职。
桓帝延熹元年,大司农陈奇举荐赵咨,朝廷拜赵咨为博士。灵帝初年,太傅陈蕃、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,赵咨谢病,辞去职务。太尉杨赐特地征召赵咨,允许赵咨戴着头巾出入太尉府,还让赵咨参与政事。此后,通过考试,赵咨以成绩优秀,多次升迁,担任敦煌郡太守。赵咨以有病,辞去职务,返回家中,率领子孙,躬耕垄亩,养活全家。
曾经有盗贼夜里来打劫,赵咨担心母亲受到惊吓,先走出屋门,迎候盗贼,并陈设食物款待。赵咨告诉盗贼:“老母已经八十岁,疾病缠身,须谨慎奉养。家中贫困,早晚间并无多余的财物,恳请留下些粮食和衣物。”妻子儿女的东西,任凭盗贼拿走,毫无怨言。盗贼听后,叹息不已,跪下来请罪:“所犯不合情理,冒犯贤者。”说完跑了出去。赵咨追上去,想把东西交给盗贼,但盗贼已经远遁。赵咨因为此事而闻名。朝廷征召赵咨,拜为议郎,赵咨称病,不肯应召。灵帝下诏,责令赵咨必须来,州郡官府以礼督促赵咨动身,再三催促,不得已,赵咨这才应召。
之后,灵帝拜赵咨为东海国相。上任时,赵咨途经荥阳县,荥阳县令敦煌郡人曹暠,是赵咨在敦煌郡太守任上举荐的孝廉,在路上迎候赵咨,赵咨不肯驻留。曹暠将赵咨送了一程又一程,最后目送赵咨的车马远去,才回去。曹暠对县衙主簿讲:“赵君名重天下,今天路过县界,不肯停留,我肯定会被天下人耻笑!”随后抛弃官职,一直追到东海国。曹暠拜谒赵咨礼毕,这才告辞,随后辞职,返回家乡。赵咨就是这样,被当时人所尊敬。
赵咨为官清廉,生活俭朴,按照在任时日,接受俸禄。那些豪门大姓,被赵咨的气节与俭朴所慑服。在任上三年,赵咨以有病乞求辞职,朝廷征召,拜为议郎。在京师,赵咨病重。临终时,赵咨告诉故吏朱祇、萧建等,嘱咐他们,自己死后要施行薄葬,棺柩尽量简朴,埋入土中即可,让尸体尽快腐朽,与土壤化为一体,不要听任子孙改葬。赵咨还留下遗书,告诫儿子赵胤:“物体有生命,有生即有终。人们常讲,天地之间,生死是自然法则,是自然常理。因此说,通达士人,看待生命,犹如看待昼夜,对待生死,理解存亡,犹如看待早晚日出日落。不会因为生,而当作欢娱,不会因为死,而悲戚不止。人死之后,元气离开身体,魂魄飘于空中。这种生死轮回,周而复始,无穷无尽。魂魄既然已经离开尸骸,尸骸就应该返回粪土。人们把粪土作为废弃之物,哪里还有感情。那么,葬礼的厚薄,能让尸骸感受到干燥或湿润?这是以生者的情感,不忍心看到尸骸毁灭,才会有挖掘墓穴、掩埋尸骸的举措。《易经》讲:‘古代的葬礼,仅用薪材覆盖,藏之于野外。后世圣人用棺椁代替简陋的薪柴。’棺椁的使用,从黄帝开始。从陶唐氏,到有虞氏、夏后氏,丧葬制度仍然崇尚简朴,或使用瓦棺,或使用木棺。及至殷商,人们增加繁复的礼仪。周室拥有天下,因循殷商的丧葬制度,同时兼顾夏代的礼制。又加上帷幔等装饰,在旗幡上书写旌表的文辞,用以招引魂魄,尸骸使用饭含等装殓物,阴宅要选择吉地。棺椁也有了等级,不同级别,包括衣衾被服套数,各种礼仪繁复,华而不实。陪葬的器物琐碎,难以齐备。然而正是通过礼仪,才有了爵位等级,有了尊卑贵贱。成、康以后,丧葬礼仪略有减少。到了战国,丧葬的奢靡、耗费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。礼法已经不起作用,上下僭越制度。晋侯使用天子礼仪,秦国国君使用人殉,陈国大夫使用巨大的棺椁,宋国司马使用石制的棺椁。直到暴秦拥有天下,违背天道,抛弃五德,置三代礼法于不顾,奢侈淫靡。把大量的财宝充填于三泉之下,耗费无穷的人力物力挖掘郦山墓穴,将珍宝弃之于墓圹,犹如粪土,工匠技巧,滥施于陵寝。自从有生民以来,实施厚葬的规模,没有超过始皇的。孔子生前一再申明周礼,墨子反复强调古道,仍然不能制止人们追求厚葬。从此以后,华夏人士,争相以厚葬为时尚,违背礼制的本意,专注于礼仪的形式,有礼仪的浮华,无礼仪的内涵。更有人为了丧葬事宜,耗尽家产,谋求华而不实的排场。不顾及在世者的生活,专事送终时的风光,把对生前的奉养化作死后奢靡的厚葬。圣人制定礼仪的目的,难道就是为了这些?《礼记》讲:‘丧葬有礼制规定,但还是要以哀伤为主。’又讲:‘丧葬礼仪周详,不如出于真情,哀伤悲戚。’如今则不然,把制造巨大的棺椁当作孝顺,把丰厚的陪葬、巨大的墓圹当作哀痛,我反对这样做。在往昔,舜帝葬在苍梧,舜帝的两个妃子并没有陪葬。岂有夫妻在阴间相会,永远厮守在一起的道理?明王圣主,尚且以身垂范,更何况平民,这也为礼法所不允许。古人在情况允许下,死后葬在一块坟地,情况不允许就分开埋葬。无论以何种形式,均符合礼制,按照实际情况处置。在西汉,杨王孙要求裸葬,墨夷更是把尸骸弃之于沟壑。他们的做法,按照心愿,同样符合义理,只是希望尸骸尽快腐化。梁伯鸾的父亲去世,用一领席子包起来埋葬。梁伯鸾去世,留下遗嘱,不要送回家乡安葬。这几位先贤,难道不看重亲人的养育之恩,没有一点儿孝亲之道?恕我浅陋,无德无才,遇事不敏,对于丧葬之事,内心依然清楚,仰慕先贤的做法,对上比拟古人,对下不留遗憾。你们要按照我的要求去做,不要心存疑虑。我担心你们恐怕受到他人非议,模仿他人,学着厚葬,违背我的遗愿。所以,我引用古代圣人的例子,以及近代贤者的做法,以此坚定你们的信心。在我去世后,只需挖掘墓圹,容下棺木即可,棺木送到墓地,即刻下葬,而后平整土地,不留坟茔,也不要占卜吉日。举行葬礼,不要有祭奠仪式,不要在墓旁建屋,不要在墓地植树。呜呼小子,努力做吧,不要漠视我的遗嘱!”朱祇、萧建把赵咨的棺柩送回家乡,儿子赵胤不忍心草率埋葬,欲重新装殓。朱祇、萧建把赵咨的遗嘱告诉赵胤,赵胤听罢,不再坚持。当时人认为,赵咨对待死亡,持达观态度。
赞辞如下:公子、长平,临寇让生。淳于仁悌,“巨孝”以名。居巢好读,遂承家禄。伯豫逡巡,方迹孤竹。文楚薄终,丧朽惟速。周能感亲,啬神养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