桓荣,字春卿,沛郡龙亢县人。年轻时,桓荣在长安求学,跟随博士九江郡人朱普学习欧阳《尚书》。由于家境贫寒,没有家产,桓荣要经常为他人做佣工,养活自己。然而,桓荣精力充沛,在长安求学十五年,孜孜不倦,不肯回家探亲。及至王莽篡位,桓荣返回家乡,老师朱普去世,桓荣前往九江郡奔丧,为老师负土、筑坟,之后,桓荣留在当地教书授徒,有学生数百人。王莽败亡,天下大乱,桓荣抱着经书,与弟子们躲进深山,虽然忍饥受寒,每天仍讲学不辍。后来,桓荣到江淮之间教授学生。
建武十九年,桓荣六十余岁,被大司徒(丞相)府征召。当时,明帝刚被立为太子,皇帝挑选熟读经书的儒生,选中桓荣的学生豫章郡人何汤,任命为虎贲中郎将,为太子侍讲《尚书》。光武帝在闲暇时问何汤,老师是谁。何汤回答:“是沛国人桓荣。”此后,光武帝征召桓荣,诏令桓荣侍讲《尚书》,对桓荣的学问很欣赏,拜桓荣为议郎,赐钱十万。之后,桓荣进入太子宫教授太子,每次朝会时,皇帝诏令桓荣在公卿面前,讲解一段《尚书》。光武帝认为桓荣讲得很好,说:“得到先生太晚了!”恰逢欧阳《尚书》博士缺位,光武帝欲拜桓荣为博士。桓荣叩头辞让:“臣经学疏浅,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、扬州从事皋弘。”光武帝说:“好,你把他们都请来,你熟悉他们。”之后,光武帝拜桓荣为博士,拜彭闳、皋弘为议郎。
皇帝曾经亲临太学,让博士在面前就经书异同相互诘难。桓荣身穿儒服,温文尔雅,说话有条不紊,讲解经义,令人心悦诚服,而且,桓荣在讲解时彬彬有礼,不以己见而强词夺理,儒生们相形见绌,光武帝予以特别赏赐。光武帝诏令儒生吹奏雅乐,直至天晚才回去。后来,桓荣入宫,与群臣在朝堂上聚会,光武帝下诏,赐予桓荣珍奇水果,接受水果的大臣,都把水果抱在怀里,桓荣却举在手上,捧着水果向皇帝下拜。光武帝面露笑容,指着桓荣说:“这才是真正的儒生。”从此,光武帝对桓荣愈发尊敬,常令桓荣在太子宫留宿。又过了五年,桓荣推荐学生九江郡人胡宪,在宫中侍讲。皇帝这才允许桓荣出宫,每天只在清晨入宫。桓荣曾经患病,太子早晚间派遣中傅,前来探视病情,赐予桓荣珍馐美味、帷帐、奴婢,告诉桓荣:“如果病有不测,不用担心家里。”桓荣病愈,再次入宫侍讲。
建武二十八年,光武帝大会群臣,诏问谁可以担任太子太傅,群臣迎合皇帝的旨意,说太子的舅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以。博士张佚义正词严地驳斥:“今天陛下立太子,是为了阴氏还是为了天下?如果为了阴氏,可以选择原鹿侯阴识;如果为了天下,则应该选择天下贤士。”光武帝赞赏张佚,说:“为太子选择太傅,当然是为了天下,以经学教导太子。博士敢于纠正朕的过失,更何况太子?”当即拜张佚为太子太傅,拜桓荣为太子少傅,赐予辎车、驾马。桓荣大会门下学生,展示皇帝赐予的车马、印绶。桓荣说:“今天得到的荣誉,都是钻研经学的结果,你们一定要发奋努力!”桓荣看到太子在经学方面已经有很大进步,上疏皇帝,谢恩道:“臣有幸在太子身边辅导太子学习,前后有数年,臣学识疏浅,难以辅导太子有更大的进步。太子天资聪慧,经学知识已经贯通义理,可谓博览古今。太子是当朝储君,历朝历代,还未曾有这样专精博学的储君,这是国家的福气,天下幸甚。臣尽了传道授业的责任,继续加深对经学的理解,在于太子研修。老臣令掾史汜叩谢陛下,奏请陛下,允许老臣回归家乡。”太子回信:“刘庄年幼无知,接受先生教导,已经学习经书九年,对于很多知识,仍然不甚明了。《五经》内容博大精深,圣人旨意涵义深远,非天下至精至诚之人,难以融会贯通!学生不才,承蒙先生教诲。在往昔,先辈老师也有辞别学生,上等学生,通晓经义,熟读章句;下等学生,告别师门,回家研习。而今,学生实乃下等,不敢辞别,愿老师多加保重,努力加餐,保重身体。”
建武三十年,光武帝拜桓荣为太常。最初,桓荣处境艰难,与族人桓元卿一起生活,忍饥挨饿,每天仍然诵读不止。桓元卿讥讽桓荣:“你何苦这样白费气力,什么时候才能用上这些经书?”桓荣笑而不答。及至桓荣担任太常,桓元卿叹息道:“我就是一个农家子,怎么会想到学习经书有这么多好处!”
明帝即位,仍然以师礼尊重桓荣,对桓荣很信任,拜桓荣的两个儿子为侍郎。桓荣年逾八十,常感到年迈体衰,多次上书,请求退休。明帝赏赐丰厚。明帝曾经亲临太常府,令桓荣东面设座,放置几案、手杖,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,还有官员及桓荣的学生数百人在场。明帝亲自执教,每当讲到重点处,就说:“这是老师教导过的。”讲解完毕,明帝将宫中太官带来的供具,赐予太常桓荣,以此表示对桓荣的尊敬。
明帝永平二年,三雍宫(注:明堂、灵台、辟雍)刚建成,明帝拜桓荣为五更。每当举行大射礼,明帝亲自执礼,在宫中演示尊老谢师之礼。礼仪完毕,明帝带着桓荣及桓荣的学生升堂,手持经书,在老师面前执教。明帝赐桓荣爵关内侯,享受食邑五千户。
桓荣每次患病,明帝都会派使者前来慰问。太官送来美味,太医到家诊病,一时间,宫内侍臣相望于道。病好后,桓荣上疏谢恩,向皇帝提出归还爵位、封土。明帝又来到家里,询问起居,皇帝的车驾刚抵近街口,明帝即下车,步行走进家门。明帝怀里抱着经书,走近桓荣床前,抚摩着桓荣,热泪盈眶。明帝赐予桓荣卧具、帷帐、刀剑、衣服,在家里停留很久,才依依不舍离去。从此以后,诸侯、将军、大夫前来探视病情,不敢再乘车直抵桓荣家门口,都是在街口悄悄下车,而后走进宅邸,在桓荣床前下拜。桓荣去世,明帝穿上丧服亲自到家中吊唁,为桓荣送葬,在首阳山南面赐予墓地。明帝拜桓荣哥哥的两个儿子为四百石官吏,拜桓荣的八个学生为二百石官吏。其他学生后来大多做到了公卿。桓荣的儿子桓郁继承爵位。
评论如下:张佚攻讦阴识,之后取得高位,敢于直言进谏,以义理感动皇帝,可谓耿直过人。然而以一言获得赏赐,志士为之不耻;拜受爵位,不懂得辞让,诗人为之讥讽。如果张佚在朝堂上举荐外戚,自以为德行佳美,是否会有人认为清廉尚有不足?在往昔,乐羊为国家利益,吞吃儿子尸身做的肉羹,虽然对魏国有功,仍然受到怀疑;秦国西巴释放捕获的麑鹿,虽然有罪,最终做了太傅。人们常说,辨明真伪,要从人的本质出发。国君以此来考察人臣,善与恶,就能够看得清楚。
桓郁,字仲恩,年少时因为父亲的职务在宫中担任侍郎。桓郁敦厚好学,继承父亲的学业,以《尚书》教授学生,有学生数百人。桓荣去世,桓郁本来应该继承爵位,桓郁上书皇帝,将爵位让与哥哥的儿子桓泛,明帝没有答应,不得已,桓郁拜受爵位,将封国的租税全部送予桓泛。明帝认为,桓郁是老师的儿子,对桓郁很尊敬、信任,在宫中,明帝经常与桓郁谈论经学,甚至谈论政事。此后,桓郁升任侍中。明帝编纂《五家要说章句》,令桓郁在宣明殿校订。桓郁以侍中身份监察虎贲中郎将。
明帝永平十五年,桓郁入宫,为皇太子侍讲经书,后又担任越骑校尉。明帝下诏,敕令太子、诸侯王带着贺礼向桓郁道贺。桓郁多次进献忠言,明帝也有所采纳。章帝即位,桓郁以母亲去世,乞求辞去官职,为母亲守孝。章帝下诏,让桓郁以侍中身份为母亲服孝。章帝建初二年,桓郁转任屯骑校尉。
和帝即位时仍然年少,侍中窦宪自以为是外戚,尊贵无比,欲让少主多学习经书。窦宪向皇太后上疏:“《礼记》讲:‘天下人的命运,在于天子的治理;天子的美德,靠学习养成。学习与才智同时进步,再通过不断磨砺,不断受到告诫;品行与心智养成,中庸之道会随着性情自然而然形成。在往昔,成王年幼,还在襁褓中,周公在前,史佚在后,太公在左,召公在右,同心协力辅佐成王。及至成王长大成人,临朝听政,四位圣人继续辅政。因此,成王在施政时,算无遗策,各项政事,没有大的过失。’孝昭帝八岁即位,由大臣霍光辅政,同时选择名儒韦贤、蔡义、夏侯胜等,在身边侍讲经学,促成圣德养成。在近世,建初元年,张酺、魏应、召训被召入宫中,负责侍讲经学。臣注意到圣皇陛下天资聪明,应该接受更多教育,每天面对侍臣,难以获得经义教导。在往昔,五更桓荣担任帝师。儿子桓郁,从幼年起,即继承父亲的学业,品行敦厚,后来以校尉身份入宫为先帝侍讲。父子二人先后在禁中服侍皇帝,前后四朝。而今,桓郁已然是白发老翁,仍然笃行、好礼,经学渊博。还有,宗正刘方,可谓宗室表率,精研《诗经》,先帝多次褒扬。应该令桓郁、刘方入宫,为皇帝侍讲,以显示本朝推崇儒学,继续发扬光大。”此后,桓郁转任长乐宫少府,再次入宫侍讲。过了一段时间,桓郁改任侍中兼奉车都尉。和帝永元四年,桓郁代替丁鸿,担任太常。第二年,桓郁病逝。
桓郁曾经为两位皇帝侍讲,在宫中得到的恩宠优渥有加,皇帝给予的赏赐有数千万,成为当时的名人。桓郁的学生有杨震、朱宠,后来均位居三公。
最初,桓荣向朱普学习欧阳氏《尚书》章句,有四十万言,桓荣认为章句过于烦琐,许多内容言过其实。及至桓荣教授明帝,将内容删减为二十三万言。桓郁又加以删减,最终确定为十二万言。从此以后,有了《桓君大小太常章句》。
桓郁的嗣子桓普继承爵位,爵位一直传至曾孙。桓郁的二儿子桓焉,继承家学,教授学生。孙子桓鸾、曾孙桓彬,也是知名人物。
桓焉,字叔元,年少时因为父亲的职务在宫中担任侍郎。桓焉熟悉经学,砥砺品行,享有美名。安帝永初元年,桓焉入宫,教授安帝,三次升迁,担任侍中兼步兵校尉。安帝永宁年间,顺帝刘保被立为皇太子,安帝诏命桓焉担任太子少傅,一个月后,升任太子太傅。桓焉以母亲去世,乞求辞去官职,为母亲服丧。安帝诏命,以大夫身份服丧。一年后,安帝又诏令使者,赐予桓焉牛、酒,脱去丧服,拜授桓焉为光禄大夫,转任太常。当时,安帝欲废黜皇太子刘保为济阴王,桓焉与太仆来历、廷尉张魭极力谏诤,不起作用,详情记载在《来历传》。
后来,顺帝刘保即位,拜桓焉为太傅,与太尉朱宠一起兼领尚书职事。桓焉再次入宫,为皇帝侍讲经书。闲暇时,顺帝召见桓焉,桓焉向顺帝谏言,应该让三公、尚书在宫中办公,顺帝采纳桓焉的谏言。此前,桓焉在廷议太子废立时,坚持正义,顺帝封桓焉为阳平侯,桓焉坚决辞让,不肯接受。在任上三年,由于征召遭到禁锢者担任官员,桓焉被免职,此后,再次担任光禄大夫。顺帝阳嘉二年,桓焉代替来历,担任大鸿胪,数日后,转任太常。顺帝永和五年,桓焉代替王龚,担任太尉。顺帝汉安元年,天上出现日食,桓焉被免职,第二年,在家中去世。
桓焉的学生有数百人,黄琼、杨赐后来位至三公,最为显贵。桓焉的孙子桓典。
桓典,字公雅,继承家学,在颍川郡教授《尚书》,有学生数百人。后来,桓典被举荐为孝廉,在宫中担任侍郎。没过多久,沛国相王吉有罪被杀,王吉的故旧亲朋不敢收尸。桓典抛弃官职,为王吉收尸,送回家乡安葬,负土修筑坟墓。而后,桓典为王吉服丧三年,还为王吉建立祠堂。完成礼仪后,桓典才离去。
司徒(丞相)袁隗征召桓典,通过考试,成绩优秀,拜桓典为侍御史。当时,宦官掌权,桓典执掌监察职务,无所回避,常骑一匹青骢马,京师的官员畏惧桓典,大家传言:“且行且止,回避青骢马御史。”及至黄巾军贼寇在荥阳起兵,桓典奉诏命督查汉军清剿。黄巾军被镇压,桓典返回京师,由于忤逆宦官,没有得到赏赐,在侍御史任上七年不能升调,再后来,桓典担任侍郎。
灵帝驾崩,大将军何进执掌朝政,桓典与何进共谋,诛杀宦官。此后三次升迁,桓典担任羽林中郎将。献帝即位,三公府上奏,说桓典此前与何进共谋诛杀宦官,虽然没有成功,然而忠义可嘉。献帝下诏,拜桓典族中一人为侍郎,赐钱二十万。
桓典跟随献帝西入函谷关,迁都长安,献帝拜桓典为御史中丞,赐爵关内侯。此后,献帝在许昌建都,桓典转任光禄勋。献帝建安六年,桓典在任上去世。
桓鸾,字始春,是桓焉弟弟的儿子。桓鸾从小注重品行修养,穿粗布衣袍,吃粗糙食物,不追求多余的家产。桓鸾常叹息世道混浊,州郡官员大多用非其人,耻于与贪官污吏为伍,不肯出仕为官。
桓鸾在四十余岁时,郡太守向苗很有名气,举荐桓鸾为孝廉。桓鸾担任胶东县令,刚上任,向苗遽然病逝,桓鸾抛弃官职,前去奔丧,为向苗服丧三年,而后回家。淮河、汝河之间的士人,称赞桓鸾。后来,桓鸾担任巳吾县令、汲县令,在任上有政绩。朝中诸公同时推荐桓鸾,朝廷征召桓鸾,拜为议郎。桓鸾上奏,陈述五件要事:举贤才,审授用,黜佞幸,省苑囿,息役赋。奏书递上,得罪宦官,没有被灵帝采纳。后来,灵帝以桓鸾有病,免去桓鸾的职务。灵帝中平元年,桓鸾七十七岁,在家中去世。儿子桓晔(yè)。
桓晔,字文林,又名桓严。桓晔性情耿直,桓晔的姑妈是司空杨赐的夫人,桓鸾去世,姑妈回到家乡奔丧,来到家乡,先住在传舍,打扮修饰一番,才来到举丧的地方。对此,桓晔心中颇有想法。及至姑妈问起丧葬事宜,桓晔一句话也不肯讲,只是号啕大哭。杨赐派司空府的官吏前来吊唁,通过县府送上祭祀用品,桓晔拒绝接受。后来,每次到京师,桓晔不再住在姑妈家,桓晔的性格,就是这样执拗。来往的朋友很敬重桓晔的品行,桓晔不肯接受他人一餐饭的馈赠。后来,出仕担任郡府功曹,再后来,桓晔被举荐为孝廉、有道之士、方正、茂才,三公府征召桓晔,桓晔不肯应召。
献帝初平年间,天下大乱,桓晔在会稽郡躲避战乱,又通过海路,客居交阯郡。南越人在桓晔的道德感召下,街巷闾里不再发生争讼。因为有恶人诬陷桓晔,桓晔死在合浦县监狱。
桓彬,字彦林,是桓焉哥哥的孙子。
桓彬的父亲桓麟,字符凤,年少时很聪明。桓帝初年,桓麟在朝中担任议郎,入宫为皇帝侍讲。由于性情耿直,桓麟忤逆桓帝身边的侍臣,被贬黜,离开京师,担任许县令,又因为有病,遭免职。母亲去世,桓麟在服丧期间异常哀伤,服丧未满即病逝,享年四十一岁。桓麟生前撰写的碑、诔、赞、说、书,共计有二十一篇。
年轻时,桓彬与蔡邕齐名。最初,桓彬被举荐为孝廉,担任尚书郎。当时,中常侍曹节的女婿冯方也是尚书郎,桓彬砥砺节操,与左丞刘歆、右丞杜希志同道合,不与冯方来往。为此,冯方怀恨在心,向朝廷奏报,说桓彬等人结党营私。灵帝将奏章交予尚书令刘猛处理。刘猛很欣赏桓彬等人,没有采取惩治措施。曹节大怒,弹劾刘猛,说刘猛阿附朋党,奏请灵帝将刘猛投入诏狱。群臣目睹宦官专权,一片寒心,刘猛对此却泰然自若。十几日后,刘猛出狱,又被免去官职,遭到禁锢。桓彬也被罢黜。灵帝光和元年,桓彬在家中去世,享年四十六岁。众儒生对桓彬过早离世,非常哀伤。
桓彬生前著有《七说》及其他文章,共计三篇。蔡邕等人为桓彬的著作作序,在序中高度评价桓彬。大家认为,桓彬有四点过人之处:睿智早熟,观察敏锐;学优文丽,精通儒学;仕不苟禄,品行高尚;辞隆礼让,操守高洁。士人们为桓彬树碑立传,赞颂桓彬的品行。
刘猛,琅琊郡人。在桓帝朝,刘猛担任宗正,坚守正义,后来辞职回家。灵帝即位,太傅陈蕃、大将军窦武辅佐朝政,再次征用刘猛。
评论如下:伏氏家族,从西汉到东汉,相继有人成为名儒,享受朝廷拜授的爵位。光武中兴以后,桓氏家族兴隆,从桓荣到桓典,均为天下名儒,父子兄弟相继做了帝师。在桓氏门下接受学业者,很多人成为朝廷官员,直至公卿,一时间名声显赫。孔子说:“古代学者学习,为提高自身修养;现代学者学习,为向他人展示。”向他人展示,借助名誉,可以显示自己;为提高自身修养,砥砺品行,符合道义。桓氏家族几代人受到尊崇,难道仅为博取名誉?
丁鸿,字孝公,颍川郡定陵县人。
父亲丁 ,字幼春,王莽末年代理颍阳县尉。刘秀在颍阳县用兵,颍阳县城墙坚固,难以攻下,丁綝劝说县宰投降刘秀。刘秀大喜,任命丁綝为偏将军。此后,丁綝追随刘秀,南征北战。丁綝率领汉军首先渡过黄河,在黄河以南,向各郡、国发布文告,攻城略地,攻下河南郡、陈留郡、颍川郡二十一县。
建武元年,光武帝拜丁綝为河南郡太守。在封赏功臣时,光武帝让功臣讲出自己喜爱的地方,诸将说的都是些丰邑美县,只有丁綝选择留在本乡。有人对丁綝说:“别人想得到的封赏都是大县,你却只想得到一个小乡,这是为何?”丁綝说:“在古时,孙叔敖告诫儿子,得到封赏,要选择瘠薄之地。今天,丁綝的功劳小,能力浅薄,能得到一个乡亭足矣。”光武帝按照丁綝的心愿,封丁綝为定陵县新安乡侯,享受食邑五千户,后又改封丁綝为陵阳侯。
丁鸿十三岁时,跟随桓荣学习欧阳氏《尚书》,三年后熟悉章句,善于解释疑难问题,在学舍担任主讲。丁鸿钻研学问,砥砺品行,学生们担着行李,不远千里,前来拜师求学。
最初,父亲丁綝追随刘秀征战,丁鸿与弟弟丁盛在家乡一起生活,丁鸿可怜丁盛年龄幼小甘愿与自己同甘共苦。及至丁綝去世,丁鸿应该继承爵位,丁鸿向朝廷上书,把封国让与丁盛,朝廷没有批准。丁綝下葬,丁鸿脱下缞绖丧服,挂在坟墓旁的庐舍,而后逃走。留下书信给丁盛:“丁鸿贪恋经书,不能顾及兄弟恩义。年少时,丁鸿跟随老师求学。父亲在世时,丁鸿不能供养,去世后,不能饭含。皇天先祖,不会保佑丁鸿。丁鸿体弱多病,不堪接受封爵。此前,我向朝廷上书,奏报病情,请求辞去爵位,让与仲公。皇上留置奏章,没有批复,我被迫继承封爵。如今,我自愿放弃爵位,寻求良医诊病,如果仍然不能痊愈,只好随处安葬。”最初,丁鸿与九江郡人鲍骏一起,跟随桓荣学习,二人关系很好。及至丁鸿辞让爵位,二人在东海郡相遇。丁鸿佯装疯狂,不认识鲍骏。鲍骏拦住丁鸿,责备道:“在古时,伯夷、叔齐,吴国延陵季子,权衡利弊,做出让位的选择,以此表明志向。春秋大义,不应该因为家事而废弃王事。今天,你以兄弟私恩,断绝父亲留下的基业,这能算是仁智吗?”丁鸿省悟,垂泪叹息,返回家继承爵位,之后,丁鸿开门教书授徒。鲍骏也向朝廷上书,说丁鸿的品学俱佳,明帝开始注意丁鸿。
明帝永平十年,明帝下诏,征召丁鸿。丁鸿来到京师,明帝随即召见。丁鸿为明帝讲解《尚书·文侯之命》,明帝赐予丁鸿御衣、绶带,由公车署发放俸禄,享受与博士一样的待遇。过了一段时间,明帝又拜丁鸿为宫中侍中。永平十三年,丁鸿兼领射声校尉职事。章帝建初四年,章帝改封丁鸿为鲁阳乡侯。
章帝下诏,丁鸿与广平王刘羡及儒生楼望、成封、桓郁、贾逵等,在北宫白虎观讨论《五经》异同。章帝又派五官中郎将魏应,按照皇帝旨意,主持讨论。侍中淳于恭负责向皇上奏报,章帝亲自做出裁决。丁鸿以知识渊博、立论清晰得到儒生们赞誉,章帝也多次称赞丁鸿。当时人为此感叹道:“殿中无双丁孝公。”章帝多次赏赐丁鸿,又诏令丁鸿负责校书。此后,丁鸿代替成封担任少府。丁鸿门下的学生日益增多,远方来求学者有数千人,彭城人刘恺、北海郡人巴茂、九江郡人朱伥,后来都做到了公卿。章帝元和三年,章帝改封丁鸿为马亭乡侯。
和帝即位,丁鸿改任太常。和帝永元四年,丁鸿继袁安之后,担任司徒。当时,窦太后临朝称制,窦宪兄弟执掌朝政。丁鸿以天上出现日食,密封上疏和帝:
臣听说,太阳为阳气之精,保持坚实,不应亏蚀,这是君王的象征。月亮,为阴气之精,会有圆缺出现,这是臣下的象征。因此,天上出现日食,是臣下侵犯人君,阴凌驾于阳。月亮满盈,不亏蚀,是臣下骄横恣肆的表象。在往昔,周室衰微,皇甫等大臣专权于外朝,党徒繁多,势力强盛,侵夺周王权力,常会出现月亮遮蔽太阳的异象。《诗经》讲:“十月之交,朔月辛卯,出现日食,天象凶恶。”《春秋》记载,日食出现三十六次,弒杀国君的事件有三十二次。灾异不会凭空出现,都有天象显示。朝廷的权柄不能下移,利器不可转移至大臣。观览古今,尤其是汉室兴衰,发生颠覆之祸,皆由于权力下移。当年,三桓在鲁国专权,田氏篡夺姜氏齐国,六卿瓜分晋国。汉初诸吕专擅朝政,继承大统的嗣子,几次断绝。哀帝、平帝末年,汉室宗庙,几乎不能享受血食。所以说,即使有周公这样的至亲,如果是无德之人,也不能掌握权柄。
如今,大将军窦宪自我约束,虽然修身自律,不敢僭越皇权,然而天下官吏,无论远近,莫不战战兢兢,秉承大将军旨意。州部刺史、郡府二千石官员上任之前,都要先登门拜谒大将军,请求接见。这些官员有符节、印绶,已经从尚书台接受诏令,却不敢上任。有的在京城逗留数十日。官员的谒见已经背离朝廷,转向私门。对上有损朝廷权威,对下助长权臣势力。有悖于天理,因此上天才显示异象。即使谒见大将军在暗中进行,天神一样会知道,随之,天象就会告诫,以此警示人君。近些时,时间未到,月亮出现满月,时间已过,月亮仍然没有亏蚀。这些都证明朝臣骄横恣肆,专权僭越。陛下不觉悟,上天再次告诫,以警示人君,防止祸患发生。《诗经》讲:“敬天之怒,不敢嬉戏。”陛下应该整饬朝纲,反躬自省,防微杜渐,凶灾才会消除,福祉才会降临。
波涛汹涌的江河,来自山涧的涓涓细流;遮天蔽日的大树,来自青葱翠绿的幼苗。事物在细微时,禁止还比较容易,等到危亡来临,再要挽救,就会很难。在细微时,人容易忽视,以至于最终酿成大祸。想到亲恩,陛下不忍心严加训斥,想到舅舅,陛下不忍心割去亲情,前朝的教训,莫不是后世明鉴。臣以为,那些阿附大将军的官员,还有谗佞邪臣,依附权门,借机牟取私利,谄谀献媚者,朝廷应该惩治。此间,大将军出征,振动州郡,所过之处,莫不增加地方赋敛,地方官员争相向大将军送礼。大将军虽明说不收礼,仍然来者不拒。大将军幕府的官吏,更是狐假虎威,无所畏惧,大肆聚敛钱财,不会担心受到惩罚。海内贪官污吏,竞相朋比为奸,小民不堪压榨,怨声载道。臣听说,天道不可以不威严,不威严,日月星三光不明。君王不可以不威严,不威严,宰相骄横跋扈。皇上应该顺应民意,整饬朝纲,弥补缺失,以符合上天旨意。
奏书递上十余日,和帝诏命丁鸿代理太尉,兼领卫尉职事,统领南、北宫御林军。收缴窦宪的大将军印绶,窦宪和弟弟自杀。
当时,有五六十万人口的大郡要举荐孝廉二人,二十万人口的小郡或有蛮夷居住的小郡,也要举荐孝廉二人。和帝认为这样做不妥,诏令朝中公卿廷议。丁鸿与司空刘方上奏:“按照人口数举荐孝廉,应该有差别,蛮夷人口错杂,不能仅按照人口数举荐。从今以后,郡、国人数在二十万以上,每年举荐孝廉一人。四十万以上,每年举荐二人。六十万以上,每年举荐三人。八十万以上,每年举荐四人。一百万以上,每年举荐五人。一百二十万以上,每年举荐六人。不满二十万,每两年举荐一人。不满十万,每三年举荐一人。”和帝采纳谏言。
和帝永元六年,丁鸿去世,和帝赏赐的物品很丰厚。儿子丁湛继承爵位。丁湛去世,儿子丁浮继位。丁浮去世,儿子丁夏继位。
评论如下:孔子说:“吴太伯三次让位,天下人莫不赞誉。”孟子说:“知道伯夷的行为,贪夫会变得廉洁,懦夫也会立志。”吴太伯让位,离开周室,伯夷品行高尚,离开故国,并未刻意表现谦让之美德,太伯被后世人称为“至德”,伯夷被称为“贤人”。后人听了他们的事迹,仰慕他们的人品,追慕他们的德行,却忽略他们的人格力量,也会有一些不合常理的行为,希望获得世人赞誉,就像邓彪、刘恺把爵位让与弟弟,为的是追求名誉,弟弟一旦接受,又不合乎礼法,自己则有了谦让的名声。这些做法,于“义理”又有何关系?君子立言,并非仅为“理”,还要对世人有所引领,让世人崇尚“理”;君子立行,并非为了独善其身,还要让世人有所效仿,让世人追随“善”。“言、行”起引领作用,在于实践的人率身垂范,不可不慎重!推断丁鸿心中的想法,应该是“忠、爱”吧!为何会想到“义理”?与那些沽名钓誉者相比,不可同日而语。
赞辞如下:五更待问,应若鸣钟。庭列辎驾,堂修礼容。穆穆帝则,拥经以从。丁鸿翼翼,让而不饰。高论白虎,深言日食。